English

“比”的感受

1998-02-04 来源:光明日报 赵洪平 我有话说

时下有些人习惯于作比较,面对一件事情,往往要自觉不自觉地与人比上一番。譬如,有人比自己资历浅,却官运亨通,不断得到升迁;有人比自己职位低,却收入颇丰,出手阔绰;有人比自己水平差,却公派出国,公费装修住宅……越比心理越失衡,越比气越不顺,越比牢骚越盛。有的人正是经过这么一番比较,思想防线坍塌了,精神状态颓废了,艰苦奋斗的传统丢掉了,于是工作一落千丈,开始追求享受,“远贤臣,近小人”,整天为个人、为小家的利益所思所困,为金钱、地位所烦所扰,以致于有的人最终酿成身陷囹圄、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。

这是一种畸型的比,自私的比,可悲的比。它比的是贪婪,比的是丑恶,比的是渺小和萎琐。由此,使我想起了史书上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。石崇是西晋时荆州刺史,因为要和贵戚王恺一班人竞争奢靡,王恺用饴蜜洗锅,石崇就以蜡代柴。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步障,长达40里,石崇就用锦缎做成长达50里的步障来和他争豪比阔,穷奢极侈,无所不及。因为比阔,石崇最终为赵王伦所杀,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(见《晋书·石崇传》)。反观如今某些“达官显贵”,某些才华横溢的“人才”,某些“一生荣耀”但晚节不保的老者,正是在这种畸型比的阴影之下,上演了一幕幕同一类主题的悲剧,其情景实在令人扼腕叹息,使人警醒不断。

其实,比较本身并无过错,关键在于比什么,怎样比。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前夕,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听说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,把自己与并肩作战的其他战友作了一番比较之后,向毛泽东同志写了一份《降衔申请书》,谦逊地从德、才、资、功方面指出自己与大将衔的不相称之处,并恳切地说:“为了心安,为了公正,请改受为上将,另将大将衔授给功勋卓著者。”为此,毛泽东主席曾高扬起这份《降衔申请书》,声音宏亮地对军委其他领导人说:“这是一面明镜,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。”领导干部的楷模、身为地委书记的孔繁森一次来北京出差汇报灾情,住的是普通招待所,吃的是路边简陋的“地摊”,其原因也在于“比”。他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,“想一想,比一比西藏灾区那些还在饿肚子的群众,大鱼大肉,咱能吃得下去吗?”新时期的“铁人”、大庆石油勘察开发研究院院长王启民也讲“比”,他是自觉地同创业时的铁人王进喜同志比,比无私奉献、忘我拚搏的创业精神,比“宁可少活20年,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大无畏勇气,为此,王启民和他的同事们不计个人名利得失,自觉地为国家分忧,面对重重困难,呕心沥血,顽强拚搏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勘探事业。

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比,高尚的比,净化了的比,它比的是对工作的干劲,对事业的执著追求,对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炽热的爱。在这种正确比较的激励之下,我们的国家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孔繁森、李国安、王启民为代表的党的优秀领导干部,涌现出了无数像徐虎、李素丽那样立足平凡岗位,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,他们构成了我们时代的主流和本质,唱出了我们时代的正气歌和主旋律。

要比,就应该同别人比工作,比作为,比奉献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。但愿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,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能在这正确的“比”中,经常反思和检点一下自己的言行,在这正确的“比”中,作出无愧人生的一次次抉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